去年近四千亿项目预算被砍 评审总金额首现负增长
去年近四千亿项目预算“被砍”
“评审范围限于公共投资项目,而且还是不属于发改委管理的项目”
去年各级投资评审机构“砍掉”不合理支出至少3738亿元。
这一信息来自于财政部网站近日发表的一篇题为《2013:数字看评审》的文章。
该文章数据显示:2013年各级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对包括项目支出预算等业务的评审总金额达35752亿元。其中对预算评审审减金额共计3069亿元,对项目预算执行环节审减不合理资金达669亿元。
“虽然砍掉了3700多亿元,但如果引进预算项目化管理,效果会更好。”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马国贤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道,各级投资评审中心的工作有利于解决公共工程预算上的“头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的问题,也细化了预算管理,应当推广,但其评审范围仅限于公共投资项目,这类项目支出占财政支出30%以下,所以大部分的财政支出不经过预算评审。
评审总金额首现负增长
如果说财政部门是政府“钱袋子”的管家,那其下属的投资评审机构的工作职责,就是帮助这位管家“少花钱多办事、花同样的钱办更多的事”。
近8年来,财政评审机构和人员一直稳步增长,审减不合理资金规模也同步增长,但去年评审总金额首现负增长。
2013年,各级财政评审机构评审总金额为35752亿元,而这一数字上年为41987亿元。
本报记者昨日就此致电财政部投资评审中心,未获回复。
马国贤认为,评审总金额减少或与中央要求各地停建楼堂馆所,公共工程投资缩减有关。
预算环节的评审一直是重头戏。由于一些项目预算编制中存在“高估冒算”和“水分”,预算评审环节将挤掉很大一部分水分。
去年,全国各级财政评审机构仅预算评审总金额达23112亿元,占总评审业务量的65%,砍掉不合理资金306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财政部首次公布本级审减率,财政部投资评审中心审减率达到23%,高于省级和省级以下财政评审机构的平均审减率。这也意味着在财政部纳入预算评审的总金额中的23%支出被砍掉,力度最大。
其实,近几年各级财政评审机构砍掉不合理资金额度一直在增加。
“审减金额逐年增多,是因为目前预算管理制度没有根本转变,部门都会多报,一审以后会减少很多。”马国贤称。
项目化管理效果更好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邓淑莲称,近几年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有所成效,需要肯定。但另一方面,审查出来的不合理资金到底怎么不合理,并没有详细说明,透明度低。“从被审减的绝对金额无法判断审计的效能。”
除了对项目支出预算环节实施评审外,各级投资评审中心在项目预算执行环节开展业务工作,侧重审核各类基建工程项目结、决算,并对财政专项支出开展核查。
马国贤认为,目前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审核资金范围偏小。“评审范围限于公共投资项目,而且还是不属于发改委管理的项目。”
据他称,公共工程支出占财政支出30%以下,也就是说,大部分财政支出是不经过预算评审的,尤其是大量的公共政策性支出,同样存在着部门有意做大预算、“小事大做”的漏洞。
马国贤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投资评审是在公共工程投资项目已经确定之后实施的一个管理环节,它不能限制政府在公共工程决策上的“拍脑袋”问题。
邓淑莲也表示,评审只是针对项目花钱的效率,即能否以更少的钱办更多实事。而对于效果却没有评审。“一个项目实施后,有没有达到政策初衷,这是评审不能解决的。”
“在公共工程投资上,建议政府不仅要进行预算评审,而且应当建立科学的预算决策机制,即公共支出的项目化管理,政府应当将所有的重大支出项目,包括公共工程和政策项目纳入项目化管理,实行前期评审、中期评价以及针对结果的绩效评价。”马国贤说。
自2010年来,四川、安徽、云南等省市率先开展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当年四川省评审中心全年共完成40个省级重点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涉及项目总投资933.8亿元。
去年,各级财政评审机构组织开展的绩效评价涉及金额1324亿元,比上年增长47%,但占评审总金额不到4%。
《2013:数字看评审》一文指出,开展绩效评价等业务工作,拓宽了财政评审机构的评审业务范围,使财政评审多渠道有效介入财政预算资金监管。